近日,2024年第五届Active House Award中国区竞赛专家评审会完美落幕,建筑学报等专业期刊对此进行了报道。中机国际承接的长沙市南雅中学图书馆荣获中国区建筑设计竞赛职业组(建成运营)三等
01 项目选址
对于一个原有的完整的校区而言,增建的建筑选址尤为重要。在充分理解学校师生对于图书馆的需求后,我们从选址开始介入,它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不能破坏原有大格局。南雅中学是一座环境优美的园林式校园,当时选址一位于学校主大门南侧,为校园门户区,周边为现有的公共绿地及入口广场,场地高差较大;选址二紧邻教学核心区域,使用方便,但需拆除现状用地内合班教室;选址三临近未名湖,视野较好,但远离教学区紧邻学生运动场地,噪音干扰较大。最终我们结合经济性、便利性以及时效性确定选址一。于是如何化解场地高差、减少项目对原有环境的影响,成为我们设计的核心问题。
02 顺势而生 书山雅韵
选址位于校园核心景观前区,同时在校园整体规划中,又与西南角的未名湖遥相呼应,在教学区的南北两侧,是一山一水的巧妙格局。新建图书馆的建设除了是教学区的功能延展外,同时也是核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分利用坡地地形和场地环境,突出建筑文化内涵,设计将场地划为三级台地,采用简洁的体块堆叠、退台来顺应场地坡度形成顺势而生的“书山”形象,退台外的弧形外廊与周边的山体和台阶无缝对接,充满雅致韵味的空间形态还原了校园门户的坡地场景,打造了一座看似开放却又隐藏在原有坡地中的图书馆。让师生们再一次经过的时候,感觉到似曾相识又充满惊喜和回味。
03 流动空间 功能复合
中学图书馆既没有大学图书馆的建筑体量,也没有社会公益图书馆的社会使命,我们的设计目标是构建一个可提供更广泛活动空间的复合场所,创造多样的连接与交流。依山就势的图书馆增加了师生们的可达性,从多个标高多条路径与不同楼层自然连通。每层室外均设置了出挑深远的大平台,形成有趣的檐下空间,增加了师生在期间交流学习偶遇的可能性,改变了传统校园图书馆相对严肃,拘谨的空间特点。功能上除了常规的阅览室、自习室,更多的是无固定意义的开放空间:小树屋、大台阶、朗读亭、咖啡吧,它们无处不在,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04 自然消隐 森临其境
设计通过体块堆叠、错动、扭转等要素削弱建筑实体的存在感,使建筑呈“台阶”状嵌入山体,与环境融为一体,形成顺应场地地形的流动性建筑。图书馆屋面通过景观微地形设计与坡顶原有校园道路自然衔接,建筑与场地的界线变得模糊,增强了建筑感知的趣味性和场地漫游的空间体验。流动的建筑与景观打破直线的呆板和无趣,仿佛述说着似水流年。通过内部庭院、通高的绿植空间、室外平台上的错位洞口、屋顶微地形等不同维度的景观设计有机串联起建筑纵横双向的实用空间。底层保留现状大树和景观肌理,建筑室内室外交相辉映,营造出漫步花海,森临其境的感觉。
05 绿色低碳 被动优先
建在坡地上的建筑一般会面临结构挡墙处理、采光通风不利等各种问题,我们在设计之初均有所考虑。
建筑东南侧为略低于屋面的坡地山体,不利于以东南风为主导风向的夏季自然通风。受传统建筑窄巷的启发,在建筑与坡地之间设置一条通长的通风道并且与建筑中部的庭院相通,这些通风道就像垂直交叉的“风之隧道”,可以捕捉各个方向的风,有利于风压通风的形成;屋顶上两个垂直开口就像两个烟囱,有利于热压通风的形成,所以水平的通风道和竖向开口就把建筑变成了一个可以自行调节自然通风的装置,极大地改善了原本不利的通风现状。建筑在退台边缘设置挑檐既可以为室内提供水平遮阳,也可以形成水平线性的兜风口,有利于外墙上正负压差的形成,为室内提供风压通风。
阅览室东南侧尺度适宜的庭院,以及室外平台和屋面设置的导光管,将室外光线更高效的导入阅览室,使人们无论在阅览室的哪个角落都能享受到均匀、舒适的自然光照。
支护与建筑靠山的外墙脱开,且建筑底层也是局部架空,建筑的背面和底面都没有直接接触土壤,既有利于坡地的排水,又避免了外墙渗水和防潮。
这个藏在山坡中的建筑虽然体量不大,短短一年的时间,开过学术沙龙,办过画展,举行过音乐会,承载过孩子们的别样欢乐。当某一天孩子们离开时回想起她来,她或许就是师生们未来记忆中最温暖的一瞬。
更多了解:
Active House Award是由Active House Alliance(主动式建筑国际联盟)组织颁发的一项重要奖项,旨在表彰和推广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建筑领域的最佳实践,自发起以来目前已有来自超过100个国家的建筑作品参赛。大赛将绿色低碳、健康舒适和环境可持续理念融入建筑全寿命期内,倡导以建筑使用者的身心愉悦为最终目标,强调通过设计为建筑赋能,实现健康舒适、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综合平衡。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