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公司建筑专委会、人力资源部、总师办、建筑创作中心、战略与品牌部联合主办的山西传统建筑经典解读秋季沙龙在公司七楼举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秘书长王新华,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设计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飞虎,湖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田长青应邀出席,公司副总经理王劲致欢迎词,副总经理张凤良及部分中层干部、员工参加,活动由总建筑师罗劲主持。
古建创作室首席设计师曹汉坤根据在山西的古建筑考察路线(太原晋祠—五台南禅寺—五台佛光寺—大同华严寺—应县木塔),对其历史源流、建造工艺、油漆彩画、建筑现状等进行了深度解析,使与会者对唐、宋、辽、金建筑的外观特征、构造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晋善晋美——太原晋祠
“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废兴髣髴无旧老,气象寂寞余山川。”
太原晋祠始于东周、盛于北宋,借山形地势而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突出主体组团,以圣母殿为中心向纵横生长;以亭、榭、轩、堂作为点缀,丰富建筑群的体型轮廓;巧妙安排建筑空间序列,突出祠观园林景观节点的个体性征。曹汉坤着重介绍了圣母殿标志性的地盘样式,斗栱的独特形式,侧脚、生起在大殿营造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鱼沼飞梁的唯一性、历史价值,献殿梁架的极简设计却能使建筑千年不倒的结构原理等。
二、悠悠南禅——南禅寺
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大殿自唐建中三年重建后,千二百年间,风雨侵蚀,维修自不可少,除宋元祐元年落架大修外,清嘉庆二十五年和同治十二年全寺又经过两次维修,外观变化很大。曹汉坤对历史上几次维修进行分析,并用《营造法式》的设计原理对建筑现状出檐的合理性进行了推演,诠释出南禅寺现状最为接近原真。
三、亚洲佛光——五台佛光寺
佛光寺坐落于五台山南台外佛光山麓,重要文化遗产有五处:东大殿、文殊殿、唐大中十一年经幢,唐乾符四年经幢,北魏祖师塔。其中最为耀目、技术成就最高的是佛光寺东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的东大殿是国内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殿堂造建筑,有亚洲佛光之美名。曹汉坤就佛光寺东大殿平面地盘、礼佛形式的变化、廊墙变檐墙的缘由、梁架承重的原理等进行了分享,特别针对佛光寺文殊殿室内减柱的合理性与否进行了评述:“其技术成就之一是创造了同类建筑最大的室内空间,之二是空前绝后的应用了横向一抬三间柁梁,将原本12根金柱(受力柱)减少了八根,而代替金柱承受屋顶荷载的是前三后二共五榀柁梁。”他认为此类柁梁承受两间房屋的上部荷载相对合理,但承受三间房屋的上部荷载非常困难、不可持续,是导致文殊殿中的三榀三间柁架都在后代修缮中增加了支柱的直接原因。
四、庄严肃穆——大同华严寺
华严寺在1949年前曾经有三座国宝级建筑:薄伽教藏殿(辽重熙七年1038)、海会殿(辽重熙七年,1050年拆除),大雄宝殿(金天眷三年1140),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曹汉坤生在大雄宝殿前体会到了梁思成先生当年的苦恼,大意是他从来没见过近景中的大雄宝殿全貌照片,原来是没有拍全景的视角。从大雄宝殿外檐斗栱、出檐、附角斗构造,到大殿室内减柱、移柱造工法,五方佛和大殿的比例关系,平棋天花、彩画和壁画等,曹汉坤评价大雄宝殿乃良木嘉树、蔚然大观。他说薄伽教藏殿曾经是日本人发现的中国年代最早的传统建筑,紧接着介绍了薄伽教藏殿四大技术成就:①中国最早的歇山顶殿堂造遗存;②宋《营造法式》小木作壁藏唯一保有者,曾藏经近两万册;③辽代佛像原塑原装,成就非凡;④抹角斗栱技术应用。
五、天柱地轴——应县木塔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中国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全塔主体架构采用落叶松建造,斗栱用榆木制作,使用54种斗栱类型,约400组,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栱博物馆”,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曹汉坤从木塔的历史沿革出发,介绍了它的基本构造原理以及所历经的自然与战争危害,还谈了木塔的保存现状等。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现代建筑设计中不能缺失传统文脉,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了解、继承、爱护它。
会后总结中,曹汉坤说道:“2023年度古建筑考察之旅,虽然只有短短三天,但这不妨碍我们对每座传统建筑了解的深度,我们带上的不止是诚意,更是二十年甚至是更长时间的研究心得。”
最后,特邀嘉宾王新华秘书长,陈飞虎教授,田长青博士分别进行了简短的发言,在对传统建筑理解深度、合理运营、如何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怎样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诉求相结合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希望借此次秋季沙龙为契机,让公司建筑专业从业人员拓宽专业视野、融会贯通,把传统建筑匠意和现代设计理念更好地融合在创新设计中。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