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机国际EPC总承包的青岛大桥风电场改造升级项目正式启动。作为山东省首批存量风电场改造试点工程,该项目以“以大代小、提质增效”为核心路径,将原有15台小机组替换为7台7.15MW大容量高效机组,推动全场装机容量由16.35MW跃升至49.9MW,并同步建设17.5MW/35MWh储能站。改造后,年发电量预计从1500万千瓦时飙升至1.38亿千瓦时,增幅达920%,为全国存量风电场升级树立了高效集约的标杆。
精织空间,再造绿色效能样本
存量风场改造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效益最大化。中机国际通过跨专业协同与精细化设计,在项目前期设计中便将制约条件转化为技术亮点。
面对原征地范围不变的硬约束,以及新机型基础尺寸更大、设备更复杂的挑战,中机国际项目团队紧密配合、精准协同,通过多轮模拟与毫米级核算,在250-420平方米的原始红线内,安全部署新机组基础与设施,实现了空间资源的极限利用。

在规划阶段,项目团队经过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确定了储能系统的电气布局与并网需求,并创新采用装配式技术建设配套储能系统,不仅有效平滑风电出力、减少弃风,更赋予风场参与电网调峰的能力,成功打造“发电+调峰”双功能绿色电站,为缓解区域供电压力提供了系统级解决方案。
院士领衔与专业协同,铸就技术“护城河”
项目依托“院士领衔、多专业协同”的强大技术支撑体系,成功攻克了山地运输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等核心难题。
作为项目技术总顾问,工程振动控制与结构抗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机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徐建院士及其团队在项目关键节点提供了重要指导。在院士团队的赋能下,将塔架高度优化至160米,并创新性地采用了结合混凝土与钢混合塔筒(混塔)的方案,不仅有效规避了丘陵地形的运输限制,更显著提升了机组对高空优质风资源的捕获效率,以其卓越的结构稳定性与耐腐蚀性,确保了风机在复杂风况下的长期可靠运行。
与此同时,电气与结构专业形成了紧密协同的“双核驱动”格局。电气专业主导集成数字化系统,为全生命周期智能运维铺就坚实基石;结构专业则精准把控复杂地质环境,确保所有设施基础安全可靠。这种贯穿项目全周期的深度协同,实现了“1+1>2”的技术聚合效应,为项目的高质量落地构筑了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零增地改造,定义风电焕新范式
青岛大桥风电场改造项目的意义,远超单一工程本身,这是中机国际从中小型风电项目向大型化、复杂化工程迈进的关键一步。它成功探索出一条在不新增征地、不增加机位点数量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容量与效率指数级增长的可行路径。

项目投运后,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0.73万吨,可满足约4万户家庭的清洁用电。更重要的是,它为解决全国大批量早期投运的老旧风场“设备老化、效率低下”的共性问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方案,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结构转型注入更强劲、更持久的“绿色动能”。
从青岛大桥风场的叶片缓缓转动,到更多存量风场的“焕新起航”,中机国际正以技术创新与协同攻坚,书写着绿色能源升级的新篇章。
关注我们